罗(luó)姓源出有四: 1、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女云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为氏。
2、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赐姓。 3、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
4、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
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得姓始祖:颛顼。
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
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著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
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
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三、历史名人 罗 珠:汉朝人,罗君用之子,仕汉后,曾官至相国、大司农,为罗姓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 罗 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晋室南迁后深受器重,任襄阳太守。
罗 艺:襄州襄阳(今湖北省)人,隋朝幽州总管,隋末任虎贲郎将,后归唐被赐姓李,封燕郡王。 罗 隐: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人,唐代文学家,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存:今河南开封人,画家,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时人高度评价其作品。 罗 拯:宋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历任通判、转运使等职,处处以国事为重,并因刚正不阿而著称于世。
罗 靖:宋代著名学者之一,长于二程理学,被后人称为“四先生”之一。 罗 愿:歙县(今属安徽省)人,南宋学者,博学好古,工词章,高雅精炼。
著有《尔翼》及《鄂州小集》。 罗 聘:祖籍安徽歙县,清代著名画家,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罗从彦:宋南剑(今福建南平县)人,人称“豫章先生”,为“二程”的再传弟子,谨守程氏之学,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等。 罗处约:北宋词人,太宗时进士,其作品在苏杭间多传诵。
著有《东观集》传世。 罗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为当时著名画家,他工画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传世作品不多。
罗贯中:今山西省太原人。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罗泽南:湖南省湘乡人,清朝著名将领,屡建战功,得曾国藩赏识,后积功升至布政史。 罗士琳:江苏省甘泉人,清代著名数学家,早年精通天文数算,遂以天文生入钦天监推算天历,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遗》、《四元玉鉴细草》、《增广新术》等一大批著作。
罗荣桓:湖南省衡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和卓越的领导人,军事指挥家,多次领导著名战役,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在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瑞卿:四川省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著名战役,战功卓著,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今江西省地,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省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县地。
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后又改为南昌。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
西汉改郡为国,东汉仍改为郡。 襄阳郡:东汉建安分南。
罗氏起源「罗」源出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罗氏名人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
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主要分布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
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
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于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中国,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氏。三是,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
四是,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聚集地(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显王时,有31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40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罗珠28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31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
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高宗总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
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
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
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堂号 "尊尧堂"、"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
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
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罗氏起源「罗」源出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罗氏名人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
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主要分布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你好!!!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姓起源参考之一「罗」源出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西汉有巨商罗裒,隋末有幽州总管罗艺,唐代有文学家罗隐,又有西突厥可汉斛瑟罗留居中国,子孙称为斛瑟罗氏,后来又改为罗姓。明代有小说家罗贯中,清代有画家罗聘。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
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近代有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罗姓起源参考之二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
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
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
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
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
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罗姓起源参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辑录)周代有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楚君姓熊)。
春秋时楚国灭罗国,罗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此外,北魏破多罗氏、叱罗氏、唐代斛瑟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都有改姓罗氏者。
家族名人罗含(生卒年不详)晋耒阳人。字君章。
擅长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
致仕还家,喜种兰菊,后来诗文中常用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罗伦(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丰人。
字彝正,人称一峯先生。成化二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著有《一峯集》。罗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县人,寄寓杨州。
字遯夫,号两峯,别号花之寺僧。从师金农,工诗善画,杨州八怪之一,著有《香叶草堂诗存》。
罗隐 (公元?—909年)唐末余杭人。原名横,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字昭谏,自号江东先生。
甚有诗名,尤长于咏史。与同县罗邺、台州罗虬齐名,时称三罗。
著有《谗书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罗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号存齐乾道二年进士,博学好古,文法秦汉,为朱熹所称。
著有《尔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罗从彦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剑人。
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从学于杨时,为程颢、程颐再传弟子。
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罗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
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赞善,天文、地理、水利、军事、算学无不研习。
著有《念庵集》。罗贯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间钱塘人,一说山西太原人。
名本,字贯中。所著小说数十种,今存者《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尚有杂剧《龙虎风云会》。罗钦顺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
字允升,号整庵。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主要著有《困知记》。明清尚有罗士琳、罗汝芳、罗有高等罗氏名人。
罗姓起源参考之一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
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西汉有巨商罗裒,隋末有幽州总管罗艺,唐代有文学家罗隐,又有西突厥可汉斛瑟罗留居中国,子孙称为斛瑟罗氏,后来又改为罗姓。明代有小说家罗贯中,清代有画家罗聘。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
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近代有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罗姓起源参考之二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
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
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
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
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
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罗姓起源参考之三(本集由玉竹辑录) 周代有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楚君姓熊)。
春秋时楚国灭罗国,罗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此外,北魏破多罗氏、叱罗氏、唐代斛瑟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都有改姓罗氏者。
家族名人 罗含(生卒年不详)晋耒阳人。字君章。
擅长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
致仕还家,喜种兰菊,后来诗文中常用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 罗伦(公元1431—1478年)明江西永丰人。
字彝正,人称一峯先生。成化二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著有《一峯集》。 罗聘(公元1733—1799年)清歙县人,寄寓杨州。
字遯夫,号两峯,别号花之寺僧。从师金农,工诗善画,杨州八怪之一,著有《香叶草堂诗存》。
罗隐 (公元?—909年)唐末余杭人。原名横,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字昭谏,自号江东先生。
甚有诗名,尤长于咏史。与同县罗邺、台州罗虬齐名,时称三罗。
著有《谗书六十篇》、《甲乙集》、《淮海寓言》等。 罗愿 (公元1136—1184年)宋歙人,字端良,号存齐乾道二年进士,博学好古,文法秦汉,为朱熹所称。
著有《尔雅翼》、《鄂州小集新安志》。 罗从彦 (公元1072—1135年)宋南剑人。
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从学于杨时,为程颢、程颐再传弟子。
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 罗洪先 (公元1504—1564年)明吉水人。
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官左春坊左赞善,天文、地理、水利、军事、算学无不研习。
著有《念庵集》。 罗贯中 (公元1330—1400年)元.明间钱塘人,一说山西太原人。
名本,字贯中。所著小说数十种,今存者《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尚有杂剧《龙虎风云会》。 罗钦顺 (公元1465—1547年)明泰和人。
字允升,号整庵。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主要著有《困知记》。 明清尚有罗士琳、罗汝芳、罗有高等罗氏名人。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
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
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
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
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氏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
罗氏始祖郐公,讳匡正,孝公次子。原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零阳东乡。
商纣受辛甲寅生。周武王三年,因镇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
此处有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公镇守罗国,追赠安南王,在湖北襄阳府宜城房州隔界处,今南漳县东南八十里,旧有罗国城是也。
公追念远祖祝融,居火正,光融天下,取火字之义,又号曰逼阳。葬襄阳谷邓地太和山,坐北向南。
其后卜土兆姓,指国为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