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并不罕见,甚至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可以说是常见的事。地球上最爱搬家的人群是美国人。每个美国人生命中搬家的平均值是11.7次。美国女性平均会在一个地区居住5.6年,男性则只有4.9年。美国每年约有17%的人搬家,约合5000万人,其中60%的人在州内搬,40%迁往其他州。有落叶归根、乡土难离的恋家情结的中国人会尽力避免搬家。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在有约2亿农民从农村搬到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10年内将有2.5亿人搬到城市里居住。
搬家的起因并不稀奇——人往高处走。搬家通常是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多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然而,搬家是否必然让我们走向好的方面?
社会学家已经研究搬家及其附带的现象好多年。例如,他们发现搬家频繁的地区犯罪率更高。最近,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搬家对人心理的影响。
与搬家相关的心理健康与个体差异
搬家使人更焦虑和孤独。研究发现,常搬家的人喜欢熟悉的东西,比如各种连锁店或连锁品牌。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连锁品牌在人口流动强的地区更加盛行。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因搬家而焦虑,而寻求熟悉的事物可以缓解这种焦虑感。除了焦虑,人们一想到搬家就会感到孤独。有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让人想象一种漂泊的状态,那么他会更加愿意与人交朋友。实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常搬家的人具有更大的社交网络,但是同时具有较低的关系质量。因而,对于大部分搬家频繁的人来说,孤独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搬家对人的影响与其个人处境、性别和性格有关。在思考搬家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的时候不能对所有人等量齐观。带着梦想(找工作,例如“北漂”)搬家与因为离婚而搬家是不同的。举家搬迁和独自搬家也是不一样的。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在搬家过程中遭受到心理波动的伤害。有研究表明,搬家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症状。比如,有研究发现搬家会引发女性抑郁,但不会诱发男性抑郁。但是,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内在机制尚无确切解释。
性格也会调节搬家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有研究显示,儿时频繁搬家会使内向者在长大成人后没有普通人那么幸福,他们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更低且社交关系更差,但是对于外向者而言,则没有太大影响。这种差异可能跟交际能力有关。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往往更难结交新朋友,因而较难获得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内向者既不想被他人麻烦,也不想麻烦别人,有什么事能自己解决就尽量不找人帮忙。比如,内向者要搬家,他们的第一选择一般是找搬家公司而不是找朋友。另外,“神经质”者,即情绪不稳定的人,通常在面对压力生活事件时反应更加消极,因而长期来说这类人也更容易受到搬家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对搬家带来的压力更加缺乏免疫力。因此,孟母三迁并非一定对孩子是好的。对于内向或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搬家频繁恐怕弊大于利。常搬迁的父母应关心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社区属性与心理应对
另外一个在搬家的心理影响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人们所搬到的社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些社区治安好,有些差;有些社区富有,有些贫穷;有些社区人口密度高,有些社区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些社区属性都会影响新来人口的幸福。
搬到一个人口流动性低的、人口构成稳定的社区无疑比搬到流动性高、人口变化频繁的社区更好。有统计表明,居住人口稳定的社区治安更好,犯罪率低,而且社区居民更加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乐于做有利于社区的事情,例如具有更强烈的社区环境卫生意识。在人口流动低的社区,人们更加愿意给予身边人帮助。所以对于那些害怕孤独、注重亲社会价值观的人来说,搬到稳定的社区会过得更好。那些独来独往、能自给自足、不在乎与周边人交流的、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社会支持的人,则可能不会太在意社区的人口流动状况。
常住居民稳定的社区为何更加亲社会呢?心理学家发现,一是由于他们长时间居住在该地而对社区产生心理依恋。依恋越强的人越愿意参与社区活动。二是人们彼此间的熟悉和多次互动以及共同应对社区问题(停电、停水、防贼等)的经历使得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效能感。效能感越高,该社区的治安越好。三是对社区的认同感。社区人员越稳定,成员就越容易培养对社区的认同,认同反过来提升成员的亲社会行为。
但即使搬到人口流动性强的社区也并非完全是件坏事。研究表明,搬家的频繁程度影响人们的友谊偏好。频繁搬家的人更加愿意与平等主义的帮助者做朋友,而长期居住同一个地方的人更愿意与忠实的帮助者做朋友。所谓平等主义帮助者,即那些更加愿意帮助陌生人的人。所谓忠实帮助者,即那些更加愿意帮助熟人的人。这表明,搬家使人改变朋友交往策略,并可以从中受益。对于准备搬家并想在新社区快点结交朋友的人来说,如果搬到流动性高的社区,那么就需要更加开放的思想和平等待人的意识。如果搬到流动性低的地区,则应忠诚于更加熟悉的人。
除了物理属性的流动性,社交系统的流动性也是社区特点的一方面。所谓社交系统的流动性或者人际流动性,是指人们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的方式。有些社区的人,其社交圈很固定;有些社区的人际关系则更加容易形成,也更容易消亡。对于前者来说,人们在维护朋友关系上没怎么下功夫;而后者,由于感到关系很脆弱、多变,则更加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因而,搬到人际系统稳定的社区时,维护关系的方式是不同的。在这种社区,朋友圈更迭慢,朋友更换难,所以人们需保证现有关系的和谐,以免“丢失”朋友。因此,这种社区的人更加小心翼翼,不敢随便向朋友透露隐秘的事情,以免不小心把关系弄糟。所以,到这种社区居住,凡事三思而行,避免祸从口出。
人们的朋友圈结构也会与社区属性发生交叉影响。有些人倾向于建立一个较小的但亲密的朋友圈,而有些人倾向于大而浅层的朋友圈。这种个体差异与社区的属性交织决定了其结果。根据现有的研究,在流动性低且经济水平低的社区,拥有窄小而深入朋友圈的人感到更加幸福。在流动性低但富裕的社区,以及在流动性高的地区,拥有广泛而浅层社交网络的人感到更加幸福。
在流动性强的地区,朋友圈广泛而浅层的人将时间精力更加平均地分配到更多朋友身上,避免了“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在流动性低的社区,对于拥有大而浅的朋友关系网的人来说,其心理获益受到经济情况的影响。当经济水平低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帮助无疑是更加繁重的,多是涉及经济的,只有最信任的朋友才会慷慨相助,因而此时有几个深交的朋友比有几十个泛泛之交更加管用。
搬家已是常态,但隐藏其后的心理规律仍未被我们完全解密。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的是,搬家者只有知己(自己的心理)知彼(社区属性和社区人群心理),方能在心理上“百搬不殆”。
【责任编辑】张小萌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1.8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