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的,且以松木结构为主,采用楠木构造者极少。因为楠木十分珍贵、稀缺。
紫禁城宁寿宫
据说紫禁城初建时,曾有过由楠木构造的殿堂,可惜历史上屡遭火灾洗劫。如今,在故宫博物院中,真正意义上通体为楠木构建的宫殿已经没有了;唯有东路的宁寿宫,在建造过程中乃至到现在,楠木构件仍保留有许多。
宁寿宫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在明代仁寿殿、哕鸾宫基址上改建而成的,为奉养东朝之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将其修葺后改为皇极殿,移宁寿宫匾于原宁寿宫,后殿为乾隆归政后起居处。殿宇中心——仙楼,皆用楠木构筑。规制为面阔9间45.5米,进深5间16.5米,单檐歇山式顶,檐宇四周擎檐廊,安花枋雀替。前檐东次间开门,光面板门两扇,其余各间为直棂吊搭窗。每间双交四枕棂花横披窗各3扇。后檐明间、次间为门,双交四椀棂花槅扇门各4扇。内明间、次间、西梢间敞通。后檐设仙楼,东山辟门可通宁寿宫东庑。宫前月台两侧摆砌黄绿色灯笼砖琉璃槛墙,左右连宁寿宫北庑。宁寿宫的建筑面积为750.75平方米。
近年故宫大修,工匠们偶然发现,在旧宫殿中尚存数根楠木梁柱,使人又惊又喜。殿内尚存有楠木梁柱的殿宇,包括钦安殿、武英殿、保和殿等。历史上,这些殿宇未曾或较少受火灾袭扰。有一处宫殿叫体仁阁,大修时发现有一根楠木柱子,那楠木柱子上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这是因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癸亥,这里曾遭受雷击,被火焚毁。重修时,工匠们看到这根被火燎过的楠木柱子还能用,刨平打光之后,就重新用上了。没想到200多年过去了,如今大修故宫的工匠们又发现了这根被火燎过的楠木柱子,依然如故。
和珅宅第楠木仙楼
除了故宫外,北京还有一些地方的建筑采用了楠木,如恭王府。
众所周知,恭王府是清道光帝旻宁第六子恭忠亲王奕訢的府邸。它的前身曾是乾隆时大学士和珅的宅邸。和珅是乾隆帝的宠臣,胆大包天,谁也不敢惹,就连乾隆帝的儿子、王公大臣也要让他三分。在乾隆80多岁时,发下话来,准备传位给他的儿子。他有17个儿子,传位给哪个儿子,乾隆帝没有说。有一天,皇子们凑在一起议论谁能继位。皇十七子永璘说:“天下至重,何敢妄觊?惟冀他日将和珅邸第赐居,则愿足矣。”由此可见,和珅这所宅子有多豪华。
这座宅子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有东、中、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府邸建筑工艺精美,三进院正厅为五开间卷棚顶,
两旁各有耳房三间、配房五间。四进院是和珅的居室,七开间,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正厅的名字叫“嘉乐堂”。因为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古人的诗集一般以本人居室或书斋为名。“嘉乐堂”匾悬挂于府邸中路的最后一进五开间正殿的大门上方。正厅前后出廊,后檐带抱厦五间。
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事发,被赐死。当时,给和珅定的20条大罪的第13条是:“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断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其楠木仙楼即建造在正厅之中,系用上好的金丝楠木料,分上下两层建造,雕刻精湛。
和珅居住的嘉乐堂前,表面上看是休闲居处的宅院,有抄手游廊、垂花门、什锦灯窗、竹木花卉等;但正厅为七间,台基高二尺八寸(87.5厘米),明间的面阔与柱高和中路大殿一致。厅前设月台,用石雕须弥座,柱顶用石雕鼓座,厅内仿宁寿宫乐寿堂设“周制”仙楼。由此可以看出,和珅建府时在典章与富足之间选择的心态。
当然,仿照宁寿宫制,并不等于嘉乐堂的建筑规制体量同紫禁城中的宁寿宫相等。嘉乐堂的建筑面积约为500平方米,相比于宁寿宫750.75平方米的面积,规制体量上显然是小了许多。但其建筑小巧精致,装饰豪华,仅用上好金丝楠木料一项,治和珅于死,也是罪有应得的。
嘉庆继位之后,还想着当年十七阿哥永璘所说的将和珅宅第赐居之事,果然颁诏将和珅宅第赏给了永璘,并封他为庆亲王。不过,这位庆亲王没在这里住几年就去世了,他的后裔将王府上缴内务府。到光绪年间,改为恭亲王府。
太庙大殿
太庙,位于东长安街北侧、天安门城楼之东,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这是一组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太庙街门、太庙戟门、太庙前殿(大殿)、中殿、后殿以及东西配殿等。其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是太庙前殿,其规制同紫禁城中的太和殿相仿,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太庙前殿,又称大殿,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殿式作法。明代面阔九间,清代重修时改为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8间,宽30.2米。明间之上的两层檐之间有木匾书“太庙”,满汉文竖写,悬挂头层檐下。除尽间外均装六抹三交菱花图案槅扇门或窗,尽间面阔很窄,装四抹三交菱花窗一扇。大殿梁柱均为沉香楠木,共有立柱68根,柱高13.2米,最大柱径1.2米,其余木构件也为金丝楠木制成。地面墁铺金砖。殿基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共3层,俗称“三
台”。殿前有宽敞的月台,3层台基。均有汉白玉石护栏。正中御路内分3层,分别雕“云龙纹”“狮滚绣球”和“海嘼纹”。大殿是太庙合祭的祭场,殿内分设历代帝后的神座(牌位),每代帝后神座前摆放一张笾豆案,案上摆放祭器和礼器。祀时,案前伴以佾舞。
太庙之制,古已有之。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初皇帝合祀祖先的场所。《明史》载:“嘉靖二十年夏四月辛酉,九庙灾。”何谓“九庙”?九庙即太庙,因当时太庙内供奉有9位皇帝庙号的神座(牌位),故称“九庙”。正中是明太祖朱元璋,两边是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宪宗朱见深、代宗朱祁钰、仁宗朱高炽、英宗朱祁镇、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对于这次火灾的原因,《大政记》记载较详细:那天黄昏,狂风暴雨夹着冰雹,忽然一声响雷,仁宗朱高炽的神座牌位首先起火,守卫太庙的官兵望着苍天雷火,不知所措,不多时,9座皇帝庙号的牌位接连烧毁了8座,唯有成祖朱棣的神座牌位安然无恙。《明史》还有记载:“崇祯十六年五月癸巳,雷震通夕不止,次日见太庙神主横倒,诸铜质祭器礼器皆被火所砾,熔而成灰。”历史上,太庙两次遭受雷击起火,所幸只是烧毁了一些庙主人的神座牌位和祭器,太庙的主体结构却未遭火焚。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放火烧宫,紫禁城的大部宫殿被焚,唯太庙幸免。太庙的街门位于天安门内东廊下,据说皇城和皇宫被烧之后,李自成的起义军便无法再从天安门内东廊下进入太庙。
因此,今存之太庙大殿仍为明代遗物,这也是一座难得的楠木殿。
北海公园天王殿
自辽、金、元、明、清以来,北海公园一直是历代帝王的宫苑。在其琼华岛之上及太液池沿岸,曾修建过许多供皇帝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诸如永安寺、阐福寺、大西天、小西天、大佛寺等。
静心斋沿堤西南有“西天梵境”,即俗称天王殿。“西天梵境”有琉璃牌坊,南临太液池,南向榜曰“华藏界”,北向榜曰“须弥春”,坊北山门榜曰“西天梵境”。入门为天王殿,殿列四大金刚。殿左右石幢二,左刻《金刚经》,右刻《药师经》。殿后为大慈真如殿。殿内额曰“恒河演乘”,南向联曰:“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殿额与楹联皆为乾隆皇帝御书。这是一幢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五开间楠木殿,进深三间,建筑面积734平方米;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大脊和吻嘼、垂脊和吻嘼也是黄色琉璃瓦的;整体建筑木结构全部采用楠木构筑,不施彩绘,是我国现有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塑像,佛像前还有两座七层八角铜铸像塔,塔高6.59米,塔身6.5米,塔身镶有铜胎无量寿佛712尊。
明长陵祾恩殿
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其地上建筑祾恩殿是十三殿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祭殿,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落成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建立在3层台基上,基高3米,石基、丹陛和护栏均用汉
白玉石雕琢而成,中路浮雕海水江崖,双龙开陛。大殿面阔九间(66.75米),进深五间(29.26米),总面积1956.44平方米。木架全部为楠木结构。有楠木立柱60根,其中32根为金丝楠木,中央4根最大,高14.3米,直径1.17米,双人合抱,殿内梁、檩、椽、斗拱等均采用金丝楠木筑构而成。明柱全部由一根整木制成,刨光之后,没有进行油漆彩绘,看上去油光发亮,只有中央4根最大的明柱上绘有金钱莲花,观之金碧辉煌,肃穆素雅。时至今日,所有明柱历时500余年,仍十分完好。这样宏大的楠木殿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
1957年7月31日15时40分,长陵的祾恩殿遭受雷击。大殿屋顶右端的正吻被击碎,一大块琉璃碎件落到大殿西南方向20米处。殿内第五排第三根楠木大柱从顶端到柱脚被劈开一道长缝,并有5块被击碎后落到地上,大的长1米多,重约5000克。天花板也被击落4块。天花板内的屋架阴燃起火。
北京是多雷地区。祾恩殿既是一座高耸的殿宇,又位于山坡之上的突出地面,前临盆地、水湖,后倚群山。这样的地形地物,没有避雷装置,易于招雷。加上建筑物本身为楠木,导电率低,雷雨时带电云层对地放电,屋脊最高处的正吻首先遭击,并累及其他。雷电的电流很高,电压也很强,势必释放出强大的电弧,引起楠木构件燃烧。由于楠木质地坚硬,天花板内空气流通不佳等情况,所以在开始阶段只是阴燃,蔓延速度不快,给消防施救创造了有利条件。
祾恩殿雷击引起火灾的教训,主要是没有避雷装置。对此,周恩来总理在得到报告后,立即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进行调查,并指示:全国各地的古建筑都要安装避雷针。这一指示的贯彻执行,对后来的古建筑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宋代词人陆游有“千年古楠遭电取”之句。他所说的“遭电取”,就是“遭雷击”之意。雷电活动规律显示,同样是木结构建筑,楠木结构建筑具有较高的遭受雷击的可能性。
北京现存楠木殿多是明代建筑,由于楠木生长周期长,以至到后来楠木越来越奇缺,这使得清代修建的楠木殿少之又少。乾隆年间建设的西苑北海快雪堂是楠木结构的,建筑面积不过205平方米。嘉庆皇帝查抄和珅家产“楠木房屋”实则“楠木装修仙楼隔断”,其房屋架构、梁、柱、檩、椽等,皆为松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楠木殿。
圆明园镂月开云殿
圆明园也有楠木殿,称镂月开云,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供皇帝观赏牡丹花的地方。乾隆幼年时,曾在其爷爷康熙皇帝和父亲雍亲王的带领下,一起来这里观赏牡丹花。这给乾隆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乾隆九年(1744年),他作诗云:“徘徊供啸咏,俯仰验居诸。犹忆垂髻日,承恩此最初。”
这座楠木殿是圆明园的早期建筑之一,规模不大,建筑面积大约在100平方米左右。三开间,有檐廊,房心灰土遗址为5×10平方米。木料为香楠,琉璃歇山顶,高贵而又华丽,琉璃瓦为黄蓝两色,拼成图案,焕若金碧。只可惜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大火经旬不熄,镂月开云殿从此被焚化为一片废墟。
【责任编辑】赵 菲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3.3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