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干宝《搜神记》记载了一个关于相思树的可歌可泣的传说: 战国时期,宋国的康王酗酒好色、暴虐无道。
他听说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容貌美丽,便将何氏强抢入宫。韩凭怨恨康王夺走自己心爱的妻子,康王得知,就下令把韩凭抓起来罚作筑城的奴隶。
何氏痛恨康王的无道,思念丈夫,知道夫妻难再团聚,决心以死殉情。她暗中托人捎信给韩凭,说明心志。
不料,消息走漏,信被康王得到。康王见信中写的是三句谜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康王和左右近侍都不明白其含意,就拿去问朝中的大臣。有一个叫苏贺的大臣说:“其雨淫淫,中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
不久,韩凭自杀而死。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何氏强忍悲痛暗中设法腐蚀自己的衣服。
一天,康王让何氏陪伴登台游览,何氏趁康王不及提防,纵身跳下高台。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何氏的衣襟,但衣服已腐,应手碎裂。
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瞬间化作只只蝴蝶而去。 何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她留下的遗言:“君王希望我活着,我却愿意死去。
希望把我与我的丈夫合葬在一起。”康王恼怒,命将二人分开埋葬,却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死后如果能将两坟合在一起,我不阴拦你们。”
谁想一夜之间两个坟上便各长起一棵梓树,十天左右就长得一抱粗细而且根干皆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好像两个人弯曲着身体互相俯就。又有一对鸳鸯栖息在两树繁茂的枝叶间,每每在清晨、傍晚交颈悲鸣,声音凄切哀婉,使听的人也感到悲伤。
宋人哀怜韩凭夫妇的不幸,就称两树为“相思树”,将这个地方叫“韩凭城”。树上的鸳鸯鸟是韩凭夫妇的精魂化成的。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
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
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
《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
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
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
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
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
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
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
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
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
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
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
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
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
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于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
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于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
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
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姜嫄(上古时代人),姓姜,陕西省武功县人,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原始社会末期,今关中西部的武功、杨凌一带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国有邰。姜族部落也称有邰氏。
有邰氏有个女儿叫姜嫄,其子弃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时周族的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以后被奉为农神。
弃成了农神,母以子贵,姜嫄也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县武功镇的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的巨匾,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生育农神,造福人类的伟大母亲的崇敬和怀念农祖后稷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
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经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
可是当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迹怀孕生子后,又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曾三次将孩子抛弃。孩子几次大难不死,姜嫄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便将其抱回抚养,由于曾被抛弃的缘故给孩子起名弃。
韩凭夫人的罗裙化蝶 宋朝有个士大夫叫韩凭,他的妻子姿色绝伦,被皇帝康王知道后,强行将韩凭之妻霸占。
韩凭悲极而亡。康王见到韩凭夫人后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尺,马上封她为妃子并逼她接受所谓的宠幸。
韩凭夫人自知抵抗无用,便哄骗康王说:“我与韩凭夫妻多年,总有一些情谊,如今他刚刚死去,我时时哭哭啼啼,怎能讨得君王您的欢心呢?不如让我为他守丧七天,悼祭他一番,了却了以前与他的情缘,然后再一心服侍皇上,不知可否?”康王答应了韩凭夫人的请求,并设高台于七天后祭奠韩凭。祭毕,韩凭夫人乘人不备,从高台跳下自杀。
康王赶忙伸手去拉,想抓住韩凭夫人的裙带。想不到韩凭夫人早已将裙带腐蚀,康王着手裙带寸寸断裂,全都化为蝴蝶飞去。
故事中的韩凭又作“韩朋”或“韩冯”,唐代变文有《韩朋赋》一卷,较详细地记载了类似的情节。
减字木兰花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纳兰性德,清康熙朝宰相明珠的长子,原名成德,因犯东宫名讳改名性德,字容若。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典故出自干宝《搜神记》记载的一个关于相思树的可歌可泣的传说:
战国,宋大夫韩凭,妻何氏,绝色,为宋康王所慕,乃下韩凭入狱。韩凭在狱中接到何氏传书,言从死之志,于是韩凭自杀。其妻暗腐衣服,与康王登高台,趁康王不备,纵身投下,康王抓住她的衣服,衣裂人坠,留遗书于带,求合葬。康王恼怒,故意将二人分隔而葬,遥遥相望。也许是精诚感动天地吧,一夜之间,梓木生于二坟,根交于下,枝连于上,有二鸟如鸳鸯,凄于枝上,交颈比翼,且暮悲鸣……
【原文】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译文】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原文】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译文】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原文】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译文】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
变成的。
【原文】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译文】现在睢阳有韩凭城。韩妻何氏作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
,那就是何氏的不慕富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宋康王,乃当时的一国之君,最高权利的统治者,如果哪个女的能够得到他的幸宠,那可是一个莫大的荣耀。我们看历史上的很多女人,都想靠近皇帝老儿,得到皇帝的临幸,攀龙附凤成风,看看那些后宫中的斗争,真是让人胆战心惊啊。
不要说历史上,就是现在,很多女的都抱着一种非常消极的心理,读书不好好读,说什么书读得好不如嫁得好,工作不好好工作,讲什么工作好不如嫁得好,婚姻不再爱情的同名词,而是一种交易,美色与金钱的交易,把婚姻看着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傍大款成了她们的人生追求。而爱情,爱情是什么呢?早已忘记这个神圣美好的名词了。
看看何氏的故事,读读刘兰芝的故事,想想望夫崖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读到一些我们早已经忘记了的东西呢?何氏死后,还流传着一首感人的歌谣:“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
(“韩凭是宋康王的舍人,妻何氏貌美,王欲之,捕舍人,筑青陵之台。何氏作《乌鹊歌》以见志,遂自缢。”
——《彤管集》)不乐凤凰,不乐宋王,对现在的一些女性来说,就可以改成“不乐大款”了。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
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
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
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
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
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
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
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
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
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
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
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
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
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
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
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
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
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
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
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
【出处】:《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墨子·卷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内部变得四分五裂,实权逐渐由六家将军把持,他们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为了壮大自己,不断互相攻伐。后来,智氏的智伯瑶先后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汇合三家的兵马,进攻赵襄子。这时,韩康子和魏桓子商议说:“赵氏现在的命运,就是我们两家将来的命运。赵氏早晨灭亡了,我们在晚上就会跟着灭亡;赵氏在晚上灭亡了,我们明天早上也就会跟着灭亡。只有我们三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智伯瑶,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于是韩、魏两家与赵氏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败了智伯瑶,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壮大了自己,后来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墨子评论说: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为镜子,而是以人为镜子。因为以水为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子 才能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有利,怎样做对自己不利。”
《旧唐书·魏征传》也有一段记载说得是这个成语:魏征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尽心竭力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终以谏诤为己任,有时甚至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阻止或纠正了唐太宗许多错误行为和主张,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去世之后,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