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咏茶 [宋]陈师道 闽岭先春[1],琅函联璧[2],帝所分落人间[3]。
绮窗纤手,一缕破双团[4]。云里游龙舞凤,香雾起、飞月轮边[5]。
华堂静,松风竹雪[6],金鼎沸湲潺[7]。 门阑车马动[8],扶黄籍白[9],小袖高鬟。
渐胸里轮囷[10],肺腑生寒。唤起谪仙醉倒[11],翻湖海、倾泻涛澜。
笙歌散,风帘月幕,禅榻鬓丝斑[12]。 《咏茶诗词曲赋鉴赏》 【注释】 [1]闽岭先春:闽岭也写作北苑,闽岭(北苑)御焙的早春茶。
[2]琅函:同“瑶函”,书匣;联璧:并列的美玉。此词系作者和黄山谷同题之作,故云。
[3]分落:分发赐给。 [4]一缕破双团:一条扎裹的茶,打开有两块美玉般龙凤团茶。
[5]飞月轮边句:为目视团茶形状后的描写。 [6]竹雪:形容盏面飘浮的茶末如竹上铺雪。
[7]金鼎:烹茶的器皿;湲潺:水流声,形容茶沸后的声响。 [8]门阑:门口的横格栅门。
此作门口。 [9]扶:扶撑;籍:以物衬垫。
[10]轮囷(qūn):盘绕曲折。 [11]谪仙:指唐代诗人李白,有酒中谪仙之谓。
[12]禅榻:即僧人坐禅时之铺垫。 【评析】 此词之咏闽岭先春龙凤茶。
上片写绮窗纤手烹茶之景,下片写饮茶后的醉态和“风帘月幕,禅榻鬟丝斑”之情。 词篇开头有着神奇瑰丽的描写,似乎茶的袅袅香气都是在这样一个飘渺的空间散发出来的。
“闽岭先春,琅函联璧”,这是不同世俗世界的超然气息,一切都是在一个空灵、清幽的诗境中缓缓疏散的茶叶片,超绝脱俗,没有烟火气息,“一缕破双团”,只有云雾缭绕的仙境。宋人饮茶,将就澄清,寂然,无扰,需要等心静了才能喝。
而这篇词写茶之仙境,是袅袅云烟,香茗缓缓散开,明窗净几,一派清明的气象。“绮窗纤手,一缕破双团”,宋人的茶趣如此,它是属于精神世界的仪式。
茶需要心静的功夫,需要思虑的澄净,而写茶更需要学问和经验。像陈师道这样写茶,与黄庭坚的润泽,苏轼的明净都有所不同。
陈师道是在词篇中首先虚构了一个空灵的世界,它不是净土,亦非明镜,却是云中龙凤,闲游天宇。这一点正是开头第一句所造就的轻灵氛围。
仿佛是写天上人间,茶的苦,茶的淡,都是如此的华美,连光泽也是明亮的。而陈师道在上阙词中用这种玄想似的艺术虚构手法营造的氛围,则是超越“象”与“形”的。
饮茶的静、闲、谦和,这些要素都具备了,如“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本身就是一幅宋代不食烟火的茶客小饮的图画。象征茶客的孤傲,高洁的松、竹、积雪,都是明净的,陈师道营造的这样的寂静和谐的饮茶场景,就是开篇那种超凡脱俗的构思立意的自然要求。
包括纱窗,纤细的手指,无论是环境还是茶水器物都是应景而备。这样的词读起来有畅快淋漓,梦境神游的感觉。
茶水,叶片缓缓的散发出热量,浓郁的气息宛如香雾一样盘旋在案头,这大概就是江西诗派讲究格律形式,最终能够不着痕迹的妙处所在。如此充满想象力的词,也只有具备敏锐的艺术直觉的词人才能写得。
陈师道写诗词有一条要旨就是“宁僻毋俗”。茶水本身都是简单,明净的事物,按照其本身气质来写其神韵,把饮茶的活动写成解脱、开悟、云游的美事,毫无扭涩之感,这就是江西诗派的一个鲜明艺术特点。
其次,陈师道执著于学杜甫,亦是极有所得,在这篇词中格律、典故、摹写,都是相当出色的。知堂先生在写《喝茶》时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比较词中真味,茶水一事,真的是具备了人生灵悟。像陈师道这样看着“扶黄籍白,小袖高鬟”,亦是同样别致的闲静。
词句虽然还是有一些生涩,执拗,但音律却是平缓了,毕竟整篇词都是在这样优缓,安宁的氛围中展开,“金鼎沸湲潺”,饮茶的人心里都还是安静的。通篇看来,词虽然华美,但本质依然是古朴淡雅的。
有动有静,有云里游龙舞凤,有笙歌散后,禅榻鬓丝斑斑,一缕青烟袅袅的安闲。茶水总需美人烹煮,但是却不见得有脂粉气。
这也是江西诗派主张诗可涩不可俗的结果。没有茶馆堂倌在这里唠唠叨叨,避俗,写茶事,大抵都是如此。
可以古朴,可以温雅,但万万不能沾染胭脂的。下阕写茶的神妙,在于能写出“唤起谪仙醉倒,翻湖海、倾泻涛澜”,这样的轻盈胜境。
陈师道不写旧梦,只写当下,门前茶客,车马翻腾,云雾缭绕,人分明是在茶水之中的。继而写笙歌四起,小饮几盏茶水,心神明净,有天上人间的喧哗,亦有云海渺茫的散漫。
这词中节奏,也就是茶水蒸煮的节奏,也是笙歌的节拍,也是陈师道在宋代的半生忧患,难得的片刻宁静和诗意。结合整篇词,陈师道的人生经历,写诗的宗旨,要法,才能品出他的潦倒与坎坷。
茶水一事,事关风,月,松竹,开悟。陈师道写这首词的心境大抵如此。
无论是茶客围炉的前奏,写“绮窗纤手,一缕破双团”,或者渐渐的心中块垒有所郁积,如“禅榻鬓丝斑”,开始慢慢领会茶中味道。乃至绍圣元年(1094),他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官回乡,他孤身一人独去,亦能坐在窗前悄悄地斟茶,洗杯子,看着荒凉的庭院,衰草,长长的叹一口气。
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孟嘉任桓温参军时,有一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当时桓温的僚佐都穿着戎服。
突然,一阵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桓温见后,示意众人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不久,孟嘉离座去上厕所。
桓温趁机吩咐人把孟嘉的帽子捡回来,并让参军孙盛写了一篇短文,嘲弄孟嘉,并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准备乘酒兴捉弄孟嘉一番。孟嘉回到座位后,发现自己落帽失礼。
但他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发现了帽子下面的那篇短文。孟嘉非常镇定自若地把帽子戴正,然后从容地拿起桌上的短文看了一遍,随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地写就一篇文章,为自己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传阅后,无不击桌叹服。
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扩展资料:
“孟嘉落帽”出自《桓温列传·孟嘉》,原文:
孟嘉字万年,江夏鄳人,吴司空宗曾孙也。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领江州,辟部庐陵从事。嘉还都,亮引问风俗得失,对曰:“还传当问吏。”
亮举麈尾掩口而笑,谓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转劝学从事。褚裒时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识,亮大会州府人士,嘉坐次甚远。裒问亮:“闻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
亮曰:“在坐,卿但自觅。”裒历观,指嘉谓亮曰:“此君小异,将无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翻译:
东晋初年,中书令庾亮出镇江州(今九江),闻当地才子孟嘉之名气,召他为从事,佐理军务。有一次庾亮的朋友太傅褚裒过访江州,庾亮设盛世宴招待,遍请江州大小官员及名人贤士作陪。
褚裒也久闻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谋面。便问道:“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斯时,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离主位和客位都比较远,在一个不起的角落里。
庾亮有心试试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认出他?”褚裒扫视全场,拈髭略一沉吟,指着远处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这位气度不凡、与众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
庾亮见老朋友能在衮衮诸公中一眼认出孟嘉,十分高兴,从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庾亮死后,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他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桓温的四个弟弟和两位外甥都列席。
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无头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
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
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写好后让桓温过目,桓温觉得很有趣,想乘酒兴调侃奚他一番。
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
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嘉落帽
无论谈及宋代的书法还是诗歌,黄庭坚都与苏轼并称“苏黄”。
苏黄难分,不仅仅因为上面提到的宋四家,黄庭坚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苏轼最欣赏和重视四个人,他在《答李昭玘书》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陈师道、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四人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人说苏诗如长江大河自成奇观;黄诗如危峰千尺望而生畏。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诗具有生、新、瘦、硬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典故。他把古代典籍中的词语经过转化、改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诗歌的涵义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含蓄。因此,他的诗表现出深厚的学养,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当然,与苏东坡这样千年一遇的大文豪相比,黄先生的综合能力还是差了不少,所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对于黄庭坚这个名字是比较淡漠的。
说起来,我对他的作品了解也不是很多。除了上述一些作品涉及美术和拍卖范畴,多少知晓一点,其他最深的印象反而是中学的那篇课文。很多相同年纪的朋友这会儿应该能回忆起来了。
鲁直这个名字出现在那篇《核舟记》里。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东坡、佛印和鲁直,一千年前也如我们一般鲜活,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成为传说。到了四百年前那个巧匠王叔远的巧手雕琢之下那个画面定格为传奇。三十年前,随着琅琅的读书声,这些名字和画面深深地烙在心底,每次都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浮现在脑海最为刻意的位置。
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有一名句,或许也是类似的心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夜半,只缺点雨了。
“侧帽”一词,语出北史独孤信传: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以上这段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北周美男子独孤信长得很帅,所以常有人以他为模仿的对象,堪称当代时尚。
某天,他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要赶在宵禁之前奔回家,由于马骑太快了,头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个样子,大感惊艳,觉得他看起来非常潇洒了。
第二天起,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而行的男人。
“侧帽”的典故后来被引用为风流自赏的意思。北宋词人晏几道曾在“浣溪沙”中有云:侧帽风前花满路。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 宋杨亿《公子》:“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宋 陈师道 《南乡子》词:“侧帽独行斜照里,飕飕,卷地风前更掉头。” 刘国钧 《并游侠行》:“疲驴侧帽傲王侯,万金三却权门聘。”
【摘要】: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是贾岛就“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而发的感慨。事实上,这自状吟诗之苦的诗句,不一定是对某一首诗的写作而发。以“推敲”闻名的贾岛,还有很多苦吟的故事。而苦吟的诗人,也决不仅仅只有贾岛。逗留长安期间,贾岛曾经骑着小瘦驴,在街上彳亍独行。当时,秋风凛冽,黄叶满地。于是,他缓缓的吟出了“落叶满长 【关键词】: 古代诗人苦吟贾岛诗的写作数息长安泪流陈师道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唐才子传》
【分类号】:i209
【正文快照】:“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知音 如不赏,归卧故山 秋。”是贾岛就“独 行潭底影,数息树 边身”而发的感慨。 事实上,这自状吟 诗之苦的诗句,不 一定是对某一首诗 的写作而发。以 “推敲”闻名的贾 岛,还有很多苦吟 的故事。而苦吟的 诗人,也决不仅仅 只有贾岛。 逗留长安期
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这首诗也是借鉴了很多自古以来的典故,很长知识!
请参考:
牙叹钟弦绝
出自: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后世用来形容知音!
庄嗟郢质亡
出自:
《庄子·徐无鬼》:“郢地有匠石者,能用斧头削除人鼻端的白粉而不伤其鼻。 宋元君 听说后,召 匠石 试之。 匠石
说:“臣则尝能斵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后因以“郢质”喻指契合无间的知音。
尚余书种在,未觉老天盲
出自:
书种指世代相承的读书人,语出宋 杨万里 《送李待制季允擢第皈蜀》诗:“高文大册传书种,怨句愁吟恼化工。”
蓬转三年别,裘胜数尺长
出自:
蓬转喻人流离转徙,四处飘零。 语出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有 乐天先生 者,避地蓬转。”
真成螟祝子,绝胜虎贲郎
出自: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贯虱轮非的,亡羊谷异臧
出自:
贯虱指善射。典出《列子·汤问》:“ 纪昌 者,又学射於 飞衞 …… 昌
以氂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覩馀物,皆丘山也。乃以 燕 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上面这句意思是,善射是假象,因为没有目标乱蒙的!
臧谷亡羊出自《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常用来指单靠主观热情,而不顾事物的固有特性,结果好心办坏事。
云雷资蠖屈,华实固冬藏
云雷在这里指的是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出处: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三:“廊庙伫徵于旧德,云雷始洽于新恩。”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得意云雷卷勍敌,回头藜藿但空山。”
蠖屈指不得志!
【出处】《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音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晋王弼注云: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 唐孔颖达正义曰: 尺蠖之屈以求信者
覆明上往来相感,屈信相须。尺蠖之虫,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后之信也,言信必须屈,屈以求信,是相须也。龙蛇之蛰以存身者,言静以求动也。蛟蛇初蛰,是静也,以此存身,是后动也。言动必因静也,静而得动,亦动静相须也。精义入神以致用者,亦言先静而后动,此言人事之用,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於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
北邸风尘别,南辕雨雪雱
南辕:车辕向南。谓车向南行。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反旆。” 杜预 注:“回车向南。”《后汉书·袁绍传》:“奉诏之日,引师南辕。”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若冯南辕吏,书札到天垠。” 仇兆鳌 注:“ 夔 在 长安 之南,故北来者为南辕。”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钦州 有 天涯亭 , 廉州 有 海角亭 ,二郡盖南辕穷途也。”
行行慎金玉,何以慰萱堂
萱堂指母亲!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毛 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陆德明 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在泰和县城东侧(现泰和中学校园内),有一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古阁楼建筑——快阁。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黄庭坚担任泰和知县时,经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在快阁还嵌一块黄庭坚手书的箴言,及著名的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确切地说是“衣锦夜行”。
根据最新版《新华成语词典》,把“衣”字读音做了修改,“衣”发第一音。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就象身穿锦绣在夜间行走,没有人能看见。
后遂用“衣绣夜行、衣锦夜行、夜行披绣、锦绣夜行、夜绣行、宵锦”等谓不能向人显示荣华富贵;又用“衣锦还乡、锦衣还里、衣锦还、锦还、衣锦昼游、锦衣行昼、昼锦、昼绣”等指富贵后回乡,表示炫耀富贵荣华。 【衣绣夜行】《汉书·朱买臣传》:“上(汉武帝)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衣锦夜行】黄小配《廿戴繁华梦》第二十回:“古人说:‘富贵不还乡,就如衣锦夜行。’那有知得?大人不如趁满任回来。”
【夜行披绣】苏武《报李陵书》:“语曰:夜行披绣,不足为荣。” 【锦绣夜行】辛弃疾《临江仙·昨日得家报特丹渐开》词:“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夜绣行】赵翼《朝衣》诗:“出游未共春衣典,起早翻如夜绣行。” 【宵锦】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奠豪书》:“故乡如此,诚为衣绣;故人不见,还同宵锦。”
【衣锦还乡】《南史·柳庆远传》:“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乌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
’”黄滔《送翁员外承赞》诗:“衣锦还乡翻是客,车谒帝却为归。”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孩儿三箭定了天山……今日衣锦还乡,控望父母来了。”
【锦衣还里】庐《童子军》第二出:“著甚的肘后悬金印,锦衣还里想。” 【衣锦还】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诗:“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锦还】周亮工《送王将军还里暂迟湖上》诗:“一曲临江仙自好,锦还未必胜生还。” 【衣锦归】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诗:“深冬若得朝丹阙,太华峰前衣锦归。”
欧阳修《谢致士表》:“头垂两鬓之霜毛,腰束九环之金带,虽异负薪之里,何殊衣锦之归。” 【锦衣归】顾炎武《班定远投笔》诗:“封侯来万里,老见锦衣归。”
【衣锦】李白《送外甥制班从军》诗:“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逥。” 【昼锦还乡】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游宦三年,愿以君羹遗母;不居一国,欲其昼锦还乡。”
姚勉《沁园春·送友人归蜀》:“昼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 【著绣昼行】《三国志·魏志·夏侯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楞本州所谓著绣昼行也。”
陈师道《赠郑户部》诗:“著绣昼行真细事,下车磬折得深衷。” 【衣绣昼行】《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张既〕出为率领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乡昼行矣。”
【衣锦昼游】《新唐书·张士贵传》:“〔士贵〕从征伐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平洛,授虢州刺史。帝曰:‘李令卿衣锦昼游耳。
’” 【锦衣行昼】辛弃疾《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迷仆寿再和以寿南涧》词:“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 【昼锦】李清照《长寿乐·南昌生日》词:“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范成大《昼锦行送陈钙矮判信州》诗:“昼锦声名两荣耀,惟有信州如相州。”郑德辉《倩女离魂》第四折:“嗅如今富贵还乡井,方信道耀门闾、昼锦荣。”
【昼绣】《陈书·陈宝应传》:“起家临郡,兼昼绣之荣;裂地置州,假藩麾之盛。” 〖释义〗说者(韩生)见项羽攻占咸阳后不图建立霸业,一心要衣锦还乡,便嘲笑他不过是个戴着帽子的沐猴而已。
后遂用“沐猴而冠、沐猴冠、沐冠猴、楚沐猴、笑沐猴”等谓人目光短浅、徙有仪表,成不了大事。【沐猴而冠】《汉书·伍被传》:“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发沐猴而冠耳!”《晋书·张戴传》:“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沐猴冠】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达人千钧弩,一弛难再彀;下士沐猴冠,已系犹跳骤。”
又《锦溪》诗:“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 【沐冠猴】沈鲸《双珠记》第十三出:“文身虏,沐冠猴,那知罪恶重山丘。”
【楚沐猴】苏轼《代书答梁先》诗:“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 【笑沐猴】黄遵宪《己亥续怀人诗》之五:“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
孙原湘《题仲瞿祭霸王墓诗后》诗:“时来雉亦烹功狗,事去人争笑沐猴。”董必武《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诗:“曾闻制苞驱狂狗,莫讶韩生笑沐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