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教育论文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游览泗水河,并在河水旁巧妙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怀和师生之间真挚的友谊。
文章中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也可以通过文本看到。
首先,教育就是生活。据记载,孔子非常重视对弟子的系统全面的教育。他亲自编著教材——六册,但对弟子的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以教材为主,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近汜水之畔,让每一朵花、每一片草都能充盈情感,让每一棵树、每一片木都能张嘴,让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能得到滋养。用生命作为教育弟子的深刻教科书,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第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游春》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谊,看完是一种很棒的感觉。比如:“在绿草如茵的河边,弟子们被老师围着,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弦,弟子跟着唱。”孔子听了鲁兹和颜回各自不同性格的志向后,“孔子赞许地看着他们,微微点头。”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听,过了一会儿,忍不住跳舞。”等等。没有孔子“教与学的尊严”的架子和面孔的痕迹。老师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弟子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与学”,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
3.启发式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怒、不祭、不发”的教育思想。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去参观泗水。在访问期间,他用河水诱导他的弟子。乍一看,孔子的教育活动是偶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这样想:春天来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去泗水而不去其他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的大潮正在上涨”,而此时的泗水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为什么要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必看水,必有道理。”(颜回)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已经有了关于“水”的伟大理论,而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孔子全神贯注盯着泗水的时候,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师”,“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必有道理,你能告诉我们吗?’这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了“愤怒”和“自怜”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就引发了“水是真君子”的议论。弟子们听后“都惊”了,没想到“老师从这庸河里看到了这么深刻的道理!”可见弟子们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正是因为弟子深受“真君子”的教育,孔子才引导鲁兹、颜回根据情况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在言行上引导弟子做“真君子”。它的教育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告诉”弟子,而是引导他们积极“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3.1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