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随笔
教完一节课,老师最好写一篇教学随笔,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小编将分享加法交换律的教学随笔,仅供大家参考。
加法交换律教学随笔1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因为借课,感觉前半节课不如后半节课。但是,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交换律中减法和加减法的运用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学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明白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然后提出除了帮助我们检查之外,还有哪些强大的功能!接下来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单,然后发现减法和加减也很简单!使交易法得到普及!
听完课,赵老师没时间喝水,就点评了这堂课。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我的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先生指出,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从拓展经验的角度理解“交流”,如8 74 2。我想:有8个作业,74个第一,2个第二。我们可以这样做,2个第一和74个第二,所有这些都表明现在有一些,所以8 74 2和8 2 74是相等的。再比如:35-17 5。可以认为当时车上有35人,17人下车,5人起身。可以认为有35人,5人起身,17人下车。这样的结果都说明现在有一些,所以数量是一样的。结果是平等的。
理解“理”,让学生更容易从根源上理解数学。我在教学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工作,但是同学们给的例子少了一点,所以总觉得正式一点。此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是可能的,但理论上无法理解。赵老师建议我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也鼓励我们多看名师的课。
从第一堂课开始,我就得到王红主任的指导,指出了“苹果”的渗透和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了赵老师的指导,感觉收获很大。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从备课到上课花了两天时间。昨晚熬夜做课件到11点多。虽然我很累,但我已经有所收获。这时,我觉得所有的劳累都是值得的!
加法交换律教学随笔2在学校举办的一人研究班展览中,我讲授了江苏教育版第四版的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活动我收获了很多。现在我的反思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如下:展示本班学习目标——展示本班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成果(优先差生)——批改、讨论、指导自学成果——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学生点评-巩固练习-。有了这个设计,学生之间积极互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让学生有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从支持到释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这节课上,我强调学生应该大声说话:我们小组发现的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体做法是:
首先,学生经历一个有效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用眼、手、口、脑积极探索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即“观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介绍了教学的两个算术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初步感受算术规律。然后根据学生对运算规律的初步感知,多举实例,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体验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将对运算规律的理解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
二是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联想规律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探究加法联想规律,并给予教师适当的指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所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运算的过程,而且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之间的交流。当我教完加法交换律后,及时将新知识与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的联系。在讲授加法组合规律后,提出了两道口算题9 7和34 27,以提醒学生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及时沟通新旧知识,加深了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最后的改进巩固阶段,结合实践,为下节课学习简单的加法计算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门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组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数学方法。因此,在课程的最后,有一个想法是学生将加法运算规律与减法、乘法和除法联系起来,以及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并产生运用这种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是由于我缺乏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总之,在学习国外思想和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及时提高,充分提升自己,取长补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交换律教学随笔3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江苏教育版的四年版
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组织学生观察分析题中的信息,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 17=45、17 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然后,引导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让学生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在这里我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数学思想的建立在多个而不是一个等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归纳,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意识。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我安排了不少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的结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
3、在练习中感悟数学知识。“想想做做”第1,2题是基本练习,巩固和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第4,5题为即将学习的简便计算作好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简便运算的思考方法。
4、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5、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让学生经历评价反思的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平面向量的加法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学随笔4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
我从现实生活出发,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40 56=96、56 40=96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第一题采用游戏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让学生判断(84 68) 32和84 (68 23)是否得数相等,我巧用了“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直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时,题目一定要仔细看清。
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比赛口算45 (88 12)、(45 88) 12两道算式,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使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运算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垫下了基础。
本课不足之处:
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2、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最后的小故事与本课知识联系不大,可以舍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2.8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