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目 捉襟见肘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zhuō jīn jiàn zhǒu
释 义 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 处 《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示 例 平时所过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近义词 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
反义词 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英 文 have too many problems to deal with
故 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东坡肘子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传说苏东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并为当地一个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乡村美景陶醉了苏东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苏东坡在教他怎样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不料这样煮出来的肉还真是别有一番香味哩!
二是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夫人王弗制作的传统名菜,因苏东坡极其喜爱而得名。相传,有一次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炖肘子时因一时疏忽,肘子焦黄粘锅,她连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细细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这么一来微黄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顿时乐坏了苏东坡。苏东坡不仅自己反复炮制,并留下了记录,还向亲朋好友大力推广,于是,“东坡肘子”也就得以传世。一般流传的是第二种。
东坡肘子的特点:
它有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有人 称其为“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
东坡肘子的做法:
眉山的东坡肘子制作,首先在选料上,只选猪蹄膀,洗净后放入清水中炖,炖至八分火色,将肘子捞起来,再上蒸笼蒸。经两次脱脂后,肘子已达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境地。眉山的东坡肘子佐料十分讲究,由17种原料组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且适合东、南、西、北的客人和海外友人的口味。
希望对你有帮助
武王伐纣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商朝(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商朝第一位男性杰出的首领-殷契。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国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夏桀无道。成汤与夏桀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剪灭夏国后,成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捉襟见肘”,本是形容生活的极度贫困。
《韩诗外传》说原宪“振襟则肘见”,《庄子》说曾子“捉衿而肘见”。 原宪,字子思,或称原思,春秋时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是孔子的学生。
《韩诗外传》说(《新序》也这样说),他的生活潦倒不堪,住的屋子又小又破,遇到下雨,屋子里满地是水。有一次,同学子贡去看他,为了礼貌,他不得不整整衣冠。
可是,“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想把帽子戴正,不料帽带子一碰就破了;想把衣襟拉一下,不料一拉就把袖子拉破,胳臂露出来了;想把鞋子穿上,不料一提鞋后跟,鞋就裂开,露出了脚跟。)
成语胝肩茧足 读音zhī jiān jiǎn zú释义指艰辛劳作。出处明宋濂《瞿员外墓志铭》:“凡负贩者必多给其直,家人怪问其故,府君曰:‘彼人胝肩茧足以求升合利,吾忍与之较耶?”示例无。
杨修和曹操 鸡肋一词出自《三国演义》,曹操进兵不取胜,进退两难之际,一日食鸡肋,谋士杨修见之,认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酉年话“鸡”祝吉祥便传言主公要退兵了,结果被曹所杀。
“鸡犬不宁”出自柳永《捕蛇者说》指封建社会官府苛捐杂税严重,使民不聊生,连鸡犬都不得安宁。 民间吉语有“一只雄鸡带五只小鸡在窝里斗”为五子登科(巢)。
斗鸡图“英雄斗志”,画四只柿子,三只雄鸡叫“四世三公”;一只雄鸡立石上叫“室上大吉”。鸡冠花下卧鸡“官上加官”。
因鸡为吉禽,所以才会借鸡汇编成这样多的吉语。古代人重吉,以鸡与“吉”谐音,视鸡为吉祥之禽。
在我国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遗址出土物中时有陶塑鸡出现。
在玉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中,往往有鸡的造型器物和文饰,不过统称为“瑞鸟”纹,这可能与艺术夸张有关。李白诗曰:“楚人不识凤,高价求山鸡。”
战国时的尹文子也说过:“楚人以鸡为凤。 ”时届秦汉造型艺术,真正以鸡为题材逐渐增多。
唐、五代、宋墓中有红陶、灰陶、青釉鸡塑作陪葬冥器。还有十二生肖俑,如人俑带生肖,人身生肖首,人俑捧生肖,这当与厚葬之风有关。
延至明清,连民间艺术作品中,如年画、剪纸以鸡为题材的图案更为多见。鸡这一吉祥瑞禽,在画家的创作渲染下,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
近现代不少画鸡名家中,已故国画家陈大羽先生的“鸡”最为著名,刻下一副鸡图,在六万元之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2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