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清介绍(附三清宝诰)
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玉清元始天尊“道场在昆仑玉清境(昆仑山与玉京山不同,昆仑山在玉清境,玉京山在大罗天,三界之上曰四民天.四民天之上曰三清圣境(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三清圣境之上曰大罗天(最高的无上天大罗天是由浮黎元始天尊统御,浮黎元始天尊又号道、太一、铁师元阳上帝,浮黎元始天尊在民间亦称为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为元始。在无量劫数来临之时,用玄妙的大道来教化众生,故而尊为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大罗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等,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玄都七宝紫微宫、禹余天宫,与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太清仙境大罗道德天尊合称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大罗灵宝天尊主宰和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灵宝出法,随世度人的道教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故以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为诞辰。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位于元始天尊左侧,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极。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道德天尊。“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太上老君者,混沌之祖宗,大道之主宰,玄中万法教主,历代帝王之师,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诸界,传教度人,弘扬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变,谁能识真?”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烁今的万经之王《道德经》。
三清宝诰
玉清宝诰: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宝诰: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太清宝诰: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着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希望能帮助到您,福生无量天尊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
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
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
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
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
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
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
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
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
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
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
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
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
《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
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
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
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
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
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出自《金光明经》,经文记载, 远古以前,有一个精通医术的长者叫流水,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水空,一个叫水藏。
流水经常带着两个儿子游历于城乡间,治病救人,深受人民爱戴。一天,他带领两儿子到一村落行医治病,途中看到许多食肉动物,都朝一个方向奔跑,流水觉得很奇怪,就跟踪观察,发现一个大鱼池,因烈日暴晒,池水即将干涸,池中的鱼,命在旦夕。
注视着流水,求他救命。流水长者见此情景,心生慈悲。
奔走四方,寻找水源。忽然看见一条大河,十分高兴,可是走近一看,一群恶人为了捕鱼,截断了水源,无法疏通,流水长者急于救鱼,立即返回本城,向国王诉说此事,乞求国王借了二十头大象,并在酒家借来皮囊,以皮囊盛水,大象驮运,往返多次,注满了水池,又向鱼池中投入鱼食,池中万鱼全部得救。
后来万鱼命终,灵魂升入天界转世为一万天子。一天,流水长者宴请宾客,喝多了酒,醉卧高楼。
此时,大地震动,一万天子从忉利天下到人间,将许多珍珠璎珞放到流水长者身边,又撒满许多鲜花报答流水长者的救命之恩。
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
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
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
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
为了构成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它被说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的。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
但在三清中,其地位处于最低层,显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后来,又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为何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道教比起佛教来,道教兴起的时间比较晚。 道教兴盛时期,当时佛教早已传入中国,影响很大。
道教徒们想压倒佛教。当时道教初生时,最早抬出的祖师爷是老子,并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
后来,道教觉得只有老君一个神不够用,比不上佛教的“三世佛”、“三身佛”气派,于是乎便造出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形成“三清天尊”。 这“一气化三清”,可以说是佛教“三世佛”的翻版。
换句话说,道教中的许多神祗从最高层到底层是跟佛教学习来的。 这三位天尊,在道教的较大宫殿中都有神像,叫“三清神像”。
元始天尊居中,灵宝天尊居左,道德天尊居右。元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两仪”(或阴阳“两仪”)。
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式,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舞台上三支主要力量,也是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
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 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
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
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
”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
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
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
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 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
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
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鸿钧证道后,于三十三天外立紫霄宫讲道,听道者众,遂被尊为道祖,真正被收为入室弟子的只有盘古所化三清,即太上老君(即道德真君,后来身化老子化胡),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即灵宝道尊)。
至于接引道人(后更名为阿弥陀佛),准提道人(很可能就是菩提老祖)等只是听过道祖讲道。前三者称为三友。
接引、准提后来创立了西方教(即后来的佛教,至于如来佛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始天尊弟子燃灯道人被西方二教主渡化到西方教即燃灯古佛,抢夺赵公明宝物定海珠后成佛;一说为陆压道君所化)。鸿钧老祖所创为道教(一名玄教)。
后来太上老君立人教、元始天尊立阐教,通天教主立截教,皆为道教分支 。 也有一说当年太上老君西行,把教育老外修道,后来他徒弟用老君交给他的思想创造了佛教。
不过这些都是神话,正规的历史不承认的。 尽管道教的思想已经有超过5000年历史了,但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只有不到两千年的历史。
至于太上老君,其实不是老子。老子只是老君在人间的七十二分身之一。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
昆明湖
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称中都)后,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湖泊就改名瓮山泊,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河南省桐柏县城西14公里处的淮源镇,有千里淮河第一镇美称。淮源镇有一著名的自然景观———江淮鸳鸯池,位于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江淮分水岭自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侧山脊一直延伸到淮源镇西岭。岭东之水流入淮河,岭西之水注入汉水流进长江。
奇特的是在山下并列三口池塘,东边的两个池塘清澈见底,西边的一个池塘却浑浊异常。我们慕名前往,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桐柏山有东西两个部落。有一年天久旱不雨,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便约西部落首领柏子一同到山上去寻找水源。他俩找到了水,但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山下。柏子之妻寻夫至此,见状误认为柏子和桐花有染,顿时醋性大发,大吵大闹,最后找到盘古奶告状评理。盘古奶就把他们三人还原成水,以水清浊来判断是非。柏子和桐花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池塘,而柏子之妻的池塘却浑浊异常,如此一来,是非对错便一目了然。后来大禹治淮时来到这里,听了这个故事,感慨地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他便引导清池东流汇入淮河,疏通浊池西流注入汉水。“鸳鸯池”的故事从此世代相传,直到现在淮河两岸不少人在爱情方面遭到误解时,总爱到鸳鸯池边以古池为镜,寻求心理的慰藉和解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讲的是事物发展的最终规律。在我们身边可能天天都在发生同一类的事。也许我们其中的一位或许就成了受害者。但是经过这件事后我更加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不被别人理解或者是让别人误会,但是只要我们想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用换一个角度的方式去想就好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