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内涵丰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4500年前,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五帝”中的颛顼、帝喾曾在这里封国建都,营造社稷。死后均葬于“顿丘亳阴野中”,即今内黄县梁庄镇。
帝喾十四代孙成汤天夏后,曾在这一地区开创商王朝,今内黄北部田氏乡有“天乙”(商汤王的名字)村。商朝第十代王太戊亳城建都,今刘次范村有商中宋大戊陵。
“河亶居相”、“祖乙自相迁耿”,共历三百余年,均都于天此。春秋时代的卫国大夫蘧伯玉被宋代追封为内黄侯。
秦始皇五年(前216年)。赵将兼颇“击魏地繁阳”,即今楚旺西北高城。
秦二世三年(207年)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率兵渡漳河,攻秦救赵,也在今楚旺镇附近。楚霸王庙和宋义墓遗址均在楚旺。
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即在今之卫河上游。民族英雄岳飞也有“生在汤阴,长在内黄”的历史故事,今有石瓮村、麒麟村和岳飞庙。
颛顼帝喾陵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民间称“高王庙”、“二帝陵”,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的陵寝。
据史料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立庙,宋代修缮,金代重修,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
清末,被黄沙湮埋,1986年清沙时重见天日。颛顼帝喾陵,双陵并峙。
经考古确认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历朝历代祭祀碑,古朴苍劲,记录帝陵的历史。
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于两位上古帝王陵前,实属罕见。
颛顼帝喾陵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上古帝王陵的珍贵实物资料。陵区内发现有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以及夹砂红顶陶片,同时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
在距陵区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用蚌壳雕塑的龙虎图腾,这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在陵区众遗迹中,元代以来御祭碑碣165通,充分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表明了祭祀活动数千年不衰,这在我国上古帝王陵中也十分罕见。
这些御祭碑真实记录了历朝各代的兴衰历史、文化特征、大事记略,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也是难得的书法、石刻艺术瑰宝。颛顼、帝喾位列“五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颛顼帝喾陵是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华夏寻根祭祖圣地。现为 “河南文化遗产日”重点开放景区。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梁庄镇三杨庄村颛顼帝喾陵景区西侧,2003年夏发掘,目前已发现9处汉代庭院遗存,清理面积约9000平方米。
现已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林,以及田垄等大量重要遗迹,出土了一批反映西汉晚期生产、生活状况的珍贵文物。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在我国首次揭示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农田实物,不仅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而且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和耕作制度及土地分配制度;研究汉代一般民居建筑及其工艺技术;研究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内众多知名考古专家、史学家一致认为,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近两年来全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其价值和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份!”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惊世考古发现,称三杨庄遗址“将改变中国的农学史”,“是中国的‘庞贝古城’”,其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巨大,空间无限,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杨庄汉代遗址以其巨大的价值、深远的意义,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十一五”国家大遗址保护范围。商中宗太戊陵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址位于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是商代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寝,为目前国内所存唯一的一处商代王陵。据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重修,明、清又多次修葺增建。
《史记·商本记》载:“帝太戊,契二十一代孙,商雍已之弟。”据中丁由亳迁嚣(又称隞,在今郑州)。
河亶甲由嚣迁相(即今内黄亳城)。太戊继而勤商,商中兴,死后葬于毫城东南,在位七十五年。
《内黄县志》载:“商王中宗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次范。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
正殿五间,旁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祭以春秋二仲。”昔日陵外筑城,占地4.5亩,内筑太戊陵,嫔妃墓,古柏森森,祭碑众多,另有接官厅等附属设施。
陵区现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大宋新修商中宗庙碑铭并序》石碑,螭首龟蚨,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现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
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
4500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是响誉国内外,桃李满天下,被称为"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故乡。境内名胜古迹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商中宗陵、唐大兴寺塔、唐代双石塔、岳飞庙等。
内黄还是革命老区,1927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在抗战时期为冀鲁豫国边区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色沙区”。
内黄是华夏寻根祭祖圣地,中华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内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杂耍、曲艺等,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农民画、麦秆画、柳根画、根雕、书法、落腔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皮影、印花、剪纸、刺绣、灯笼画、纸扎、家谱画等遍及乡里。“内黄农民画”是外交部指定的外事礼品。 农民画起源于古壁画,线条古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形成强烈的民俗化色彩,具有“质朴、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的表现形式。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1999年作为河南省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9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礼品。
麦杆画是中国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已有千年历史,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巧夺天工”,产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蛋壳画、柳编、挂毯行销中国。背阁、抬阁、高跷惊险刺激。彩船、花车舞妙趣横生。落腔、内黄农民画、扁担偶、木板年画、罗卷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落腔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9。
特色名吃包括内黄灌肠、楚旺扒糕、梁庄状馍、井店马蹄烧饼、东庄羊头等 。
1、魏文侯时有个乐人名叫窦公,他的后裔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窦公氏曾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窦公,在今内黄县西临近安阳县处。后取谐音简称豆公,即现在的豆公乡。
2、豆公,相传因隋唐时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筑寨,明清时代为窦公里、荆张里、迁民里,民国时代划为内黄县第四区,1947年划为漳南县第二区,1949年以后隶属内黄县第五区、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豆公乡,1958年改为豆公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豆公乡,乡人民政府原驻豆公东街路北,1984年迁北门外现址。
3、田氏的名字是由古“天乙”(商汤王的名字)转化而来,此地曾是商汤王活动的地方,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初迁来之民仰慕这一古老地名,所建村落多就“天乙”命名,故有“西天乙”(即今之田氏集),“东天乙”(东田氏)、“南天乙”(南田氏)之村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