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右名“借借室”。爱国学者、莆田人林龙江倾囊捐助掩埋了被倭寇杀戮的受难者尸体之后,来这儿著书立说。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人们称他借寓的这个斗室曰“借借室”。他自己还在门上署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就在这“借借室”里,他撰写了《防倭管见》等书,提出保国安民的良策。林龙江每年夏天都设坛纪念被倭寇杀害的乡亲,他逝世后,乡民便在附近的龙腰山下盖了龙江寺,表达对他怀念之情。
法云寺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八公里处,海拔一千四百一十一.二米的孤峰山(亦称孤山),在其主峰绝顶一圈椅式的避风向阳处。因其天将雨时,云笼山峰,寺藏云中,故名“法云寺”。身临其寺,视野开阔,东望巍巍稷王,西眺滔滔黄河,南瞻银湖死海,北观蜿蜒吕梁。法云寺是孤山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张觉曾为其赋诗曰∶“寺驻孤山顶,超然独不群。无潭施法雨,有谷布兹云。万象空中显,诸峰足下分。登临莫私语,惟恐碧霄闻。”寺院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座清康熙间建造的和尚墓,墓上有青石砌筑的单层小舍利塔。塔身竖刻“十方普同塔”五字。塔下是方形墓室,旁有一碑,上刻:“清本山中兴玉云和尚”。”保存基本完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法云寺周围还有西天门、海眼、舍利塔、石碾、石磨等。“海眼”是一个深三十多米、口径五米的大山口,亦称“发云洞”,据说直通海底,为天然神秘奇观。每当大雨来临
风景
“海眼”腾云吐雾,山体雨雾蒙蒙,颇为神奇壮观。自古以来,在陕西的韩城、渭南,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山西的运城、临汾等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乡民便有“孤山戴了帽,长工睡大觉”的农谚流传。“海眼”旁有一如神斧劈开的石缝通道,两边石壁陡立,游人到此,只能单人通过。更为难解的是在通道北口的上空高架著一间房屋大小的整块巨石,与两边石壁构成石门,天然合成,奇特惊险,堪称一绝,此乃“西天门”。石壁上刻有一尺见方的“西天门”三个字,系明嘉靖年间所作。
《法云寺》
千年古刹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勾践旧国古会稽,南山拥郭分东西,
城门大路引绳直,西走百里皆平堤。
建筑
客行欲晓到梅市。喔喔尚听城中鸡。
法云古寺临大泽,风皱百顷青玻璃。
迎来送往此其地,素壁时见前人题。
乖离会合浩莫计,历观名氏空含凄。
山僧惯见为客叹,荣悴从来如夜旦。
法云寺
明年吾栖插天半,世事君须倚阑看。
《游法云寺》
山口向东开,神灵海上来;
人言钟秀地,文脉赛蓬莱。
古寺两松老,昌潍三水裁;
兴衰皆有脉,风雨度高台。
苏轼《游金山寺》
1. 此诗是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路过镇江金山时的游览之作,也是他七言古体诗的代表。通过描绘神奇莫测的江上景物,抒发了诗人羁旅行役之愁和怀乡归隐之情。
2.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并点出思乡主旨。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直抒感喟,总束全篇。
3. 此诗的艺术特点:
(1)首尾呼应,章法严谨,层次分明。此诗以“宦游”始,以“归田”终,中间又以“望乡国”句相绾系,有起有结,遥相呼应。全诗围绕长江着笔,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
(2)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本诗虽是写游金山寺,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可谓神思独运;在描绘景物时,抓住白天、傍晚、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予以生动细致地刻划,情景如绘,笔力矫健,意境开阔,兴象超妙;江上奇幻迷茫的景色同诗人浓郁诚挚的乡情交织在一起,既使人感到景之奇,又使人感到情之真。
(3)联想丰富,比喻新奇。诗人把万顷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把江天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喻象新颖贴切。作者见巨石随波出没,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见到江心怪火,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
并无典故
法云寺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八公里处,海拔一千四百一十一.二米的孤峰山(亦称孤山),在其主峰绝顶一圈椅式的避风向阳处。因其天将雨时,云笼山峰,寺藏云中,故名“法云寺”。身临其寺,视野开阔,东望巍巍稷王,西眺滔滔黄河,南瞻银湖死海,北观蜿蜒吕梁。法云寺是孤山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间张觉曾为其赋诗曰∶“寺驻孤山顶,超然独不群。无潭施法雨,有谷布兹云。万象空中显,诸峰足下分。登临莫私语,惟恐碧霄闻。”寺院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座清康熙间建造的和尚墓,墓上有青石砌筑的单层小舍利塔。塔身竖刻“十方普同塔”五字。塔下是方形墓室,旁有一碑,上刻:“清本山中兴玉云和尚”。”保存基本完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法云寺周围还有西天门、海眼、舍利塔、石碾、石磨等。“海眼”是一个深三十多米、口径五米的大山口,亦称“发云洞”,据说直通海底,为天然神秘奇观。每当大雨来临
风景
“海眼”腾云吐雾,山体雨雾蒙蒙,颇为神奇壮观。自古以来,在陕西的韩城、渭南,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山西的运城、临汾等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乡民便有“孤山戴了帽,长工睡大觉”的农谚流传。“海眼”旁有一如神斧劈开的石缝通道,两边石壁陡立,游人到此,只能单人通过。更为难解的是在通道北口的上空高架著一间房屋大小的整块巨石,与两边石壁构成石门,天然合成,奇特惊险,堪称一绝,此乃“西天门”。石壁上刻有一尺见方的“西天门”三个字,系明嘉靖年间所作。
《法云寺》
千年古刹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勾践旧国古会稽,南山拥郭分东西,
城门大路引绳直,西走百里皆平堤。
建筑
客行欲晓到梅市。喔喔尚听城中鸡。
法云古寺临大泽,风皱百顷青玻璃。
迎来送往此其地,素壁时见前人题。
乖离会合浩莫计,历观名氏空含凄。
山僧惯见为客叹,荣悴从来如夜旦。
法云寺
明年吾栖插天半,世事君须倚阑看。
《游法云寺》
山口向东开,神灵海上来;
人言钟秀地,文脉赛蓬莱。
古寺两松老,昌潍三水裁;
兴衰皆有脉,风雨度高台。
报恩寺,全称“敕修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完工于天顺四年(1460年),至今已有540余年历史,因其布局结构酷似北京紫禁城,又称 “深山宫殿”。
相传宣德三年,即1428年,祖籍为扬州府兴化县人的王玺,袭父继任平武土官佥事之职。1435年,王玺进京朝拜时以“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恩无补报”为由,以“保障遐方,祝延圣寿”为请,上奏帝延说想修建一座寺庙。
皇帝念其心诚就答应了他的奏请。王玺奉旨回来后,于1440年破土动工。
历时七载,大功基本告成。代宗景泰三年,即1452年,王玺去世。
他的儿子王鉴袭职,继承先父“未尽之志”继续修建。到1460年全部竣工。
名曰:“报恩”。至今山门上还悬挂有一道“敕修报恩寺”的匾。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愿采纳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又是天然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
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
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2.7米。相对高差约1300米。
地质成因推测 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
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
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古泰山隆起为一个较为低矮的荒丘。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发生广泛褶皱和断裂。
在频繁的地壳运动中,泰山山体快速抬升,均近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轮廓基本成型。气候植被 泰山因其高度,气候也呈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
山上多云雾,年均降水量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盖率达80%,山麓上依次可见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线分明,植被景观各异。
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种,草本植物72科556种,药用植物111科462种。人文景观 泰山日出 [编辑] 人类历史宏观影响 泰山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考察等因素,构成了泰山风景。
风景区内形成了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三重空间(以岱庙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南天门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条轴线(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岱庙中轴线北延直到玉皇顶)的景观格局。从海拔150余米的山麓泰安市区,至中天门海拔847米,南天门1460米,玉皇顶1545米层层迭起,构成泰山的独特景观。
封禅祭祀 历经几千年文化积淀,泰山上存有许多人文景观。泰山是齐鲁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相传远古时代就有72位首领来此巡狩祭祀。
自秦以降,中国古代有12为帝王来此封禅朝拜。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传说;汉武帝八登泰山,惊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在泰山封禅祭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旷世大典。被人认为凡是异性而起或功高显德的帝王,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于天;“禅”是在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台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圆台方坛表示天圆地方。
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视为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而皇帝本人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
所以汉代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禅篇》中说。
泰安的历史古迹: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岱庙内有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同称为“中国三大殿”之一的宋天贶殿。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 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 名木万余株,寺庙58座,古遗址12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主要分布在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
泰安的历史名人:
1.左丘明,春秋人,泰安肥城人,其名著《左传》《国语》中外驰名,
2.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称。鲁国平阳(今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
3.柳下惠,美女坐怀不乱!作风正派、品德高尚,人称和圣,泰安新泰人。
4.羊祜,字叔子,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
5 羊欣,字敬元,泰山新泰(今山东新泰)人,晋宋之际著名书法家。
6.僧朗,魏晋高僧,先后和徒弟建造神通寺,灵岩寺。距今一千六百余年。
7.程咬金,隋朝农民起义领袖,泰安东平人。
8.石介,字守道,泰安人,宋初思想家、教育家。宋理学先驱。
9.钱已,字仲阳,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儿科之圣”。泰安东平人。
10.党怀英,金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其祖上是陕西大荔,生长于泰山脚下。
11.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及木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泰安东平人。
12.罗贯中,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泰安东平人!这个问题争议, 但是杭州祖籍和江西祖籍已经否定! 13.萧大亨,明朝重臣,泰安夏张人!
14.赵国麟,清书法家,文渊阁大学士,刑部,礼部尚书。
泰安的历史故事:很多啊,你看看泰安在线里面的泰安历史一栏吧。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坐火车去苏州的话在火车站坐406到来凤桥,33到何山桥都行 自驾车的话走沪宁高速,开gps走(默认你是从上海火车站出发),下高速后走北环,然后沿西环往南,到枫桥路西拐就到了,总共100公里左右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8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寒山长大以后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
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他懂得“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也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
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
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毒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据说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
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相互笑容可掬,一副逗人喜爱的模样,也称“和合二仙”。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搭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
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看来“和合二仙”早就告诫过:中日两佃人民应该既“和”又“合”,而不应兵刃相见。
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友人也特别喜爱中国的寒山寺。是呀,和平、合作、友谊、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最强音!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现在餐饮等公共场所、民众家里经常有此句做裱悬挂。“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
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
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现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征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文征明《枫桥夜泊》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
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
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
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1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