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口十二连桥 十二长虹碧汉通,鞭丝帽影惜匆匆。
好风为扫尘沙去,收拾湖光到眼中。 这是清代陈启佑咏《十二连桥》的诗句。
十二连桥位于白洋淀东北部,贯穿赵北口镇南北。北邻雄县,南界任丘。
赵北口古为燕赵交界之地,有“燕南赵北”之说。唐及五代为唐兴县所辖,称唐兴口。
宋代筑堡屯戍于此,称赵堡口,后称赵北口。是西淀向东流入大清河的咽喉,又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以赵北口十二连桥著称于世。
赵北口南北长堤七里,堤上绿柳成阴,每隔不远,就有一座形式不同的桥梁,前后共十二座。由于十二连桥中每座石桥、木桥结构造型不同,构成了形态各异的群桥景观,屹立于碧波堤湖之间,风姿优美。
加上亭、台、阁、栏槛、牌坊等艺术建筑的点缀,形成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美、致使不少文人墨客流连驻足,为十二连桥与赵北口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 赵北口北面十二里是“三关”之一的雄州瓦桥关。
往南十里又有莫州大庙的雄伟殿堂,俗有“十二连桥赵北口,天下大庙数莫州”之称。十二连桥西临莲花淀,每到夏暑,万顷荷塘,碧叶覆盖,荷花盛开,满淀飘香。
乘船从莲花淀往东远远望去,十二连桥犹如浮现在烟波浩淼之中的彩虹,真可与杭州西湖苏堤六桥相媲美。往东,水天一色的大清河,堤河相映,白帆点点,河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
北岸接长城堤,系燕国所筑边界长城的遗址。南岸近临千里长堤,堤柳浓绿茂密,如“颓云黯雾”,垂柳夹岸,又会使人感到一种无穷的天然幽趣。
赵北口连桥自建桥至明清一直处于咽喉要塞的地位,且为南北交通要道,后人屡次对它作过修缮与增建。 赵北口连桥一说十一桥,其中木桥三座,石桥八座。
其实在广惠桥旁,有小亭一座,建于一石质小桥上,该桥系旱桥,并不过水。亭上有苏式彩画和坐杆供游人赏景小憩,亭内立有石碑一块,碑文题写“燕南赵北”,并记载着赵北口的历史和传闻,此桥叫皇亭桥,统称作“十二连桥”。
后又有十三桥之说,实为清道光四年又在十二桥以南赵王河上开桥一座,合称十三桥。 十二连桥的分布自北而南为:村北接雄县界为易易桥(又称月漾桥),界间建有牌坊一座,上书“燕南赵北,碧汉层虹”八个大字,为明代李文忠所题。
路旁立有高大界碑一块,镌刻着“燕南赵北”四字。古有诗云:“第一桥头没水云,行人路上雨纷纷。
界坊四字凭君记,赵北燕南此地分。”其次为新桥(航洪桥),第三为炮台桥(普渡桥),后依次为广惠桥、皇亭桥(御碑亭桥)、徐家桥(通济桥)。
其中广惠桥横跨大清河正流,有康熙皇帝御赐匾额,为康熙、乾隆二帝巡幸水围白洋淀,沿清河自东而西,驻跸赵北口行宫的必经之桥。 村南有第一桥景苏桥,第二桥迎暄桥,第三桥延爽桥,第四桥拱极桥,第五桥为洪桥(太平桥),最南为来熏桥,以上十二连桥均宽二丈五尺。
赵北口十二连桥,历史上曾属任丘、雄县管辖,1946年划归安新县。建国后,为根治海河,综合治理白洋淀,于1965年建枣林庄枢纽水利工程,1968年废除赵北口村南六桥,建溢洪堰大型水利工程,为防洪蓄水、保障白洋淀水位起到了一定作用,赵北口十二连桥现只存广惠桥,其桥梁1968年改为混凝土结构,其他无存。
说说桥名的来历吧!由于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
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老百姓又管元宝叫做“锭”,故得名“银锭桥”。传说晚清时候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叫做“银锭观山”。
另有:说是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一说。明代的大学士、文学家李东阳在一次游慈恩寺后登上银锭桥,望西山思往事,吟成一首《慈恩寺偶成》诗:“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
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
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从此,“城中第一佳山水”也就成了“银锭观山”的代称。
清代的吴岩《沿银锭河堤作》赞日将落时的观山美景道:“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
清代的诗人、太子少师宋荦写《过银锭桥旧居》赞道:“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
旧时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
这真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观山自有不同感受、领略不同美景。民间对此处观景之妙还流传有“银绽观山水倒流”的俗语,说的是:后海较前海地势低,如果关闭前海东、南岸处的两个水闸,水就会由前海通过银锭桥倒流回后海。
还有一说:早年,银锭桥处是土坡,西海水经引水槽过李广桥入前海,再回流,经银锭桥至“恭王府洗马坑”,这一说法从地图上看确有道理。 银锭观山历史:刘同人的文章,直入公安、竞陵门径,写得自是冷隽。
但真正好,还是那个地方好。“银锭观山”作为金台八景之一,的确是名不虚传的。
站在桥头上往西北眺望,后海的水面越来越宽,也越苍茫,在水天极处,浮现着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时若有似无,有时清明娟秀,有时铺露堆锦。
昔时有人曾用一个“钝”字描绘西山,因系名家,便有不少人附和,而我则觉得这字是不能完全表现西山的千娇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后,初秋清晨,残冬雪霁。
最怕是北京春天特有的大黄风天气,那真是一塌糊涂,什么“钝”不钝,再好的西山也是面目全非的了。旧时老师顾随先生的《一半儿》道:“山前山下影模糊,恰似潇湘水墨图……有春无,一半儿尘沙一半儿土。”
正是纪实之作;可惜年代久远,记不完全,忘掉了第三句。不过银锭桥的大大出名,还不在于“银锭观山”,而有它更重要的原因。
当年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是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距今七十年前,一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即宣统二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就在这座桥下埋炸弹,谋刺载沣。
阴历二月间,什刹海边上没有游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迹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逻者所发见,不久三人同时被捕,郎铛入狱。汪兆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一下子大大地出了名,银锭桥也举世皆知了(关于汪精卫炸摄政王的地点,据东莞张次溪寻考,系甘水桥。按甘水桥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南,一九四三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桥记》说明此事。
但甘水桥后来只剩下地名,桥已没有了,而银锭桥一直存在到。民间传说,炸摄政王的地址是银锭桥。)
鲁迅先生和齐寿山先生经过银锭桥时,距行刺摄政王事件的发生相隔不过两年半时间,齐寿山先生又是京师掌故名家,过桥时,可能要指指点点地详细告诉先生事情的经过吧。
1.张良拾履
秦朝末期,政府昏庸无能,秦二世骄奢淫逸,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军虽然失败,但是给与秦政府毁灭性的打击,此时,秦朝已经名存实亡。
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刘邦项羽也加入了推翻秦朝的起义中。而张良身处这样一个战乱年代,自然想大干一番事业,名垂青史,可是自己的才学有限,无法去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只好赋闲在家。
一天,张良行走在路上,来到一座桥边,一位老者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掉落桥下,还对张良说:“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见他是老人,帮帮忙也是应该的,就去将鞋捡回。可老者连个谢字都不说就走了,张良觉得这个老者不简单就跟上去,走了一段路,老者转过身对张良说:“你不恨我?”张良道:“你是长辈,我帮您捡鞋也是应该的。”老人点点头,说:“好,五天后的早上你到桥上等我,我有东西交给你。”说完就走了。
五天后,张良早早就来到桥上,可是老者已经到了,见到张良,面带怒色说:“你太慢了,五天后再来吧。”五天后,张良三更天就来了,可是老者已经到了,叫他五天后再来。这一次,张良在第四天的傍晚就来到桥上等待,果然,不久就看见老者慢慢走来,见到张良,面带笑容的从袖中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拿回去好好研读,对你有帮助。”张良一看,是《太公兵法》,回去之后,张良刻苦专研,终于辅佐刘邦成就帝业,成为一代名将,名垂青史。
2.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一天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小混混,他拿起一个匕首,对韩信说:“你韩信不是厉害吗?有种你拿匕首杀我,如果你不想,那么马上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 。之后韩信又遇到那个小混混,小混混惶恐至极,可是韩信却淡然一笑,没有追究小混混的任何责任。
霸陵,汉文帝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西村西,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著名诗篇有:
忆秦娥 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另一首:
《咏史诗霸陵》
体裁:七绝咏朝代:唐唐作者:胡曾
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
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
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市重要标志。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总兵衙门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长200 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德国侵占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 。1901年5月扩建,北段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前海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游人漫步于栈桥海滨,可见青岛外形如弯月,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所谓“长虹远引”、“飞阁回澜”所指即此。远处,小青岛如螺,岛上树影婆娑、绿荫哝哝,一座白灯塔婷婷玉立。湾东侧和北侧,红瓦绿树交相辉映,各式建筑参差错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湾西侧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紧靠海岸拔地而起,壮丽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岗岩垒砌,高出水面10余米。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来无数游人观看;潮退后,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海滩上满是赶海拾贝的游人。近几年,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的活动,每逢风平浪静之时,成千上万只海鸥在湾内自由翱翔,使美丽的青岛湾充满了勃勃生机。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栈桥十分珍视,多次拨款养护维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资350万元,对栈桥进行了改造重建。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
经过数次重修和改建,现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重建后的栈桥不仅保持原有风貌,且更加雄伟壮丽。前海栈桥是青岛历史的见证,现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她位于青岛湾中,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
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顶飞檐,题名“回澜阁”。
栈桥划波斩浪,象一条长龙横卧于碧海银波。循桥渐入,仿佛走进大海的怀抱;伫立阁旁,层层巨浪澎湃涌来,拍打堤坝,击起万千碎玉;进入阁内,沿螺旋楼梯登到楼上,四周尽是宽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风景,“飞阁回澜”因此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秋天涨潮时,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数十米巨浪,轰然作响,蔚为壮观,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岩沙滩上满是赶海挖蛤蜊的游人。近年来,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活动,每到秋冬风平浪静时,成千上万只海欧在湾内低飞回翔,与蔚蓝的天,远处的回澜阁、近处观景赏海的人们构成一幅和谐画卷。
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青松碧草,花木扶疏,并设有回廊石椅,与沙滩礁石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入夜,华灯齐放,桥上、岸上如株株玉兰盛开,水中波光粼粼,与远处的“琴屿飘灯”遥相辉映。
希望你帮上你!
抚摩斑驳古锈的桥栏,我的眼前忽闪过许多清晰且模糊的画面。
它告诉我,灞桥不仅仅是伤别,还有更多的壮举与悲歌————战国末期,秦王政掌权,大将王翦东出伐荆,三军浩荡直指潼关,秦始皇亲自送行到灞桥,表现了一代雄主统一中国的伟志。——公元前227年,高渐离击筑,荆轲赋《易水歌》而别,过灞桥入咸阳刺秦不成被杀。
荆轲遂成为战国游侠的代表人物。——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军由武关经蓝水一路破秦,从灞桥西入咸阳,秦王子婴在函谷关内虽有数十万兵力,但还是素车白马,“衔璧迎降于轵道旁”。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
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
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著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
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秦风汉雪,隋雨唐月,灞水浩浩,垂柳依依。
通济桥,俗称金华大桥。以前它是通向兰溪、衢州的要道,现在它紧连婺州南北,也是金华的名景之一。
通济桥横跨在婺江上,婺江将金华分成南北两区。很早以前只有浮桥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涨,往往桥断舟散,交通断绝。大约在元代大德四年,西峰寺及庵禅师为沟通南北,倡议改建石桥,并为之输财集资,四处奔走,耗时五年半,砌成了11个桥墩,可惜还来不及架桥梁,及庵禅师去世,工程也就停下来了。又过了许多年,方由西峰寺主持云龙带头一尽衣钵寺产作建桥之资,集成裘,通济桥终于在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大功告成。
当时的通济桥是11孔石墩木梁桥。墩形西正方而东小椭,以杀水怒。墩高去水41尺,桥面又高出墩上8尺,桥长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雄伟壮观。
后屡经修复,到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为13孔石拱桥,掀掉屋瓦,加筑石栏,别有风光。解放后桥面加固加宽,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桥,桥上设置了形如花树的路灯,中间为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如今白昼,通济桥上汽车成队奔驰,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灯光桥影,江水摇曳,分外妖娆。
参考资料:金华公交报
1.张良拾履秦朝末期,政府昏庸无能,秦二世骄奢淫逸,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军虽然失败,但是给与秦政府毁灭性的打击,此时,秦朝已经名存实亡。
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刘邦项羽也加入了推翻秦朝的起义中。而张良身处这样一个战乱年代,自然想大干一番事业,名垂青史,可是自己的才学有限,无法去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只好赋闲在家。一天,张良行走在路上,来到一座桥边,一位老者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掉落桥下,还对张良说:“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见他是老人,帮帮忙也是应该的,就去将鞋捡回。可老者连个谢字都不说就走了,张良觉得这个老者不简单就跟上去,走了一段路,老者转过身对张良说:“你不恨我?”张良道:“你是长辈,我帮您捡鞋也是应该的。”
老人点点头,说:“好,五天后的早上你到桥上等我,我有东西交给你。”说完就走了。
五天后,张良早早就来到桥上,可是老者已经到了,见到张良,面带怒色说:“你太慢了,五天后再来吧。”五天后,张良三更天就来了,可是老者已经到了,叫他五天后再来。
这一次,张良在第四天的傍晚就来到桥上等待,果然,不久就看见老者慢慢走来,见到张良,面带笑容的从袖中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拿回去好好研读,对你有帮助。”张良一看,是《太公兵法》,回去之后,张良刻苦专研,终于辅佐刘邦成就帝业,成为一代名将,名垂青史。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0.2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