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苗的发明,人类有了抵御疾病的强大武器,许多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被彻底根除了。不管针对疫苗的话题引起如何的评说和争议,疫苗拯救了数十亿人的生命,并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数十年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天花
天花这种历史悠久、波及范围广、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在1977年以后就绝迹了。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彻底根除了。这一切得益于以英国人爱德华·詹纳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所取得的发现,即得过牛痘的人对天花免疫。1796年,詹纳为患者注射牛痘疫苗,并称其为“vaccine”,这也是“疫苗”一词最早的来源。
2.狂犬病
詹纳虽然发明了疫苗,但当时人们还不清楚疾病和微生物的关系,直到法国人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生理学研究领域。在巴斯德的诸多贡献中,最突出的就是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并发展了对人进行预防性接种的技术。他提议使用“vaccination”(意为接种疫苗)这个词指代所有类型的预防性接种,而不单指接种牛痘疫苗。
3.破伤风
德国人罗伯特·科赫是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因发现结核杆菌并证明其病原性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多种病原菌,如他的研究助手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分离出了破伤风杆菌。1890年,科赫的另一名研究助手贝林和北里有一项重要发现:给动物注射少量破伤风杆菌可令其血液中产生一种抗毒素,中和体内的破伤风杆菌毒性;从这些动物身上提取含有抗毒素的血清注射给其他动物,可增强它们对破伤风的免疫力。这就是后来使用的破伤风疫苗的作用原理。
4.白喉
贝林还把他提出的“抗毒素被动免疫”的理论用于对抗白喉,并成功治愈了白喉病人。后来人们又把经过处理的类毒素作为预防制剂,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推广使用。贝林因为开创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于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赫的另一名助手德国人保罗·埃尔利希则因为化学疗法而分享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结核病
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又称卡介苗,它是法国人卡默德和介兰于1921年研制成功的。他们把毒性强的牛型结核杆菌一代代地培养下来,使其毒性降低,丧失致病能力,但仍有足够高的免疫原性,以进行预防性接种。虽然免疫只可维持几年,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6.脊髓灰质炎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和助手们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成功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使研究者可以在试管里培养和观察该病毒,而不是在猴子的脑子或脊髓里。他们因此而获得195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乔纳斯·沙尔克于195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种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它是灭活的,需注射接种。后来,阿尔伯特·沙宾又研发出口服的由减毒性活病毒所制成的疫苗。人类根除小儿麻痹症的机会近在眼前,可是由于个别地区免疫接种工作受到干扰,病毒死灰复燃的情况又有发生。
7.麻疹
恩德斯被称为“现代疫苗之父”不是没有原因的,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培养各种病毒,供病毒学家们研制针对病毒的各种疫苗。1954年,恩德斯团队又成功提取了麻疹病毒,开始研制麻疹疫苗。1961年,麻疹疫苗宣告试验成功。不久前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接种麻疹疫苗不仅能保护孩子们免于感染麻疹病毒,还能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其他传染病的感染风险。
8.黄热病
黄热病是第一个被证实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传播范围受地域限制,但在历史上曾给一些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疫情。起初人们在猴子身上试验疫苗,进展不大。南非病毒学家马克斯·泰雷尔发现,小白鼠也可被黄热病感染,这使得疫苗的研究变得更加容易。1937年,致命的毒株终于演变成为安全无害的黄热病疫苗,从而终结了黄热病作为主要传染病的历史,泰雷尔也因此而获得195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乙肝
1963年,美国人巴鲁克·布隆伯格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液中发现抗原性物质——澳大利亚抗原,随后明确了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有关,他因此而分享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使得乙肝疫苗的研制成为可能。在美国人索尔·克鲁格曼、希勒曼等人的努力下,乙肝疫苗于1981年获得使用许可,但这种疫苗是用人的血液制备的。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疫苗于1986年上市,更加安全可靠并一直沿用至今。由于能减少肝癌的发病率,乙肝疫苗也是第一个癌症疫苗。
【责任编辑】庞 云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ag8亚洲国际集团 copyright © 2016 ag8亚洲国际集团. 页面生成时间:1.874秒